Wednesday, October 26, 2005

領導人請去中國走走/大前研一.txt

大前研一:領導人請去中國走走
Page 1 of 13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文/孫曉萍 「前進中國」,是近幾年台灣企業界最響亮的口號,而中國效應也逐漸在兩岸勢力間發酵。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觀察,掌握經濟優勢的台灣,才是兩岸生殺大權的決定者。但這一切,可能在二○○八北京奧運後變色。「屆時,恐怕中國已經成長到不需要台灣的規模了,」他語重心長地說。
問:時序進入二○○四年,你最關心的事情是什麼?
答:我最關心的事情是所謂的「數位網路革命」引起產業結構變化,造成產業或企業猝死的情況,在這半年加速進行。
產業結構的變化對經濟影響深遠廣大,不成為勝者,國家、產業或企業都無法存活下去。
例如CD產業,現在全球有六億人口用電腦上網,一旦大家都能從網路下載音樂,CD就賣不出去,以販賣CD為主的全國連鎖店如淘兒唱片行等就陷入經營困難的局面。
同樣的情況也衝擊柯達、富士、柯尼卡等企業的軟片、相紙及沖印事業。至今數位相機每一年銷售六千萬台左右,今年預測突破一億台,果真如此,持續百年的軟片產業也難逃猝死的命運。
這都是個人電腦普及的結果,如果沒有個人電腦,光有數位相機,可能無法如此順利。現在全球手機人口已有十億人,新的網路已經出現,所以只要一有新的應用方式上市,既有的大企業、優良企業就會突然陷入困境。台灣有不少企業經營地非常成功,但有必要確認包括產業結構在內,新技術、數位網路技術是否真能掌握,核心技術在哪裡?大趨勢走向為何?否則競相投資中國大陸,光降低成本,將無法維持競爭力。
問:在數位網路革命興起後,面臨困局的企業,是否能憑藉新事業跳脫困境?日本企業有成功的例子嗎?
答:這種企業並不多,大部份因為過去成功經驗,即使面臨困局,或沒察覺,或即使察覺還否定危機的存在。例如柯達,你很難說柯達內部有出現能成為勝者的事業部。
大部份的日本企業,在數位網路革命中,加入勝者隊伍。日本重新受到矚目、景氣回復的原因,是數位家電的競爭優勢,包括創造力,展現強勁的競爭力。
日本這十年,經濟雖然停滯不前,是因為被國家保護的產業,全軍覆沒國力才轉弱。不受法規保護的產業原來體質就很強,這十年變得更強,所以數位家電如超薄型電視、數位相機、手機、DVD錄放影機等新的領域,日本企業佔有全球七成的市場,具有壓倒性的競爭力。汽車方面,混用石油和電池的新技術--以豐田混合動力車Prius車種為代表,每加侖的英里數為五五mpg,比既有車輛省油兩倍以上。日本企業豐田、本田已經進展到讓美國底特律放棄投入混合動力車的地步了。問:請再說明,為什麼日本企業再度受到全球的矚目?
答:大家認清基本的技術、最先端的技術,硬體方面是日本,軟體是美國。韓國、台灣、中國或者是歐洲缺乏這方面的技術。
但是令人悲傷的是,日本企業努力提高全球市佔率,在技術開發的競爭告一段落後,就開始用價格競爭的手法強奪市場。然後獲利情況惡化,大家都栽跟斗,就像以往半導體一樣。
所以日本企業之間的戰爭還沒有結束。以超薄型電視來說,現在先鋒、東芝、新力、松下、夏普、日立,展開激烈的競爭。比起其他國家,日本全體競爭力增強,但有可能獲利不同步起飛。
手機也是一樣,三星、諾基亞全球的市佔率很高,但談到技術開發或應用,日本都領先。即使三星,都要搶先一步了解日本的動向,然後賣往全球。
日本為何愈來愈強
問:獲利情況無法同步改善,也可能發生在台灣企業身上,該如何因應?答:台灣像張忠謀先生領導的台積電獲利就很好,經營良好的企業獲利情況都不錯。
佔韓國市價總額四分之一的韓國三星一年獲利超過一兆日圓,現在特別是次世代半導體、超薄型電視方面,進行大膽的投資,所以有可能領先出眾。
但是,韓國及台灣雖然有幾家企業很傑出,但整體產業群還是不夠寬廣,所以還是應和日本強化關係。一些快速導入日本關鍵零組件、關鍵技術、應用技術,並轉化為企業競爭力的公司,獲利情況都不錯。
前五年到十年之間,大家都認為美國特別是IT技術先進,日本不行了,該向美國學習。但就網路來說,網路應用、手機應用,以及硬體零組件,還是日本產業群寬廣,技術開發力超前。這十年完全沒有變,原本強的產業愈來愈強,不是日本變強,而是本來很強的產業愈來愈強。
從日本整體來看,還有很多缺乏競爭力的產業,如銀行、建築業、零售業、化學、醫藥等,日本就業人口的九成集中在這些產業。只有一成的就業人口,在競爭力強的產業賺外匯,提高日本整體的水準。我從二十年前就指出這個現象,現在,在競爭力強的產業的就業人口只有七%,不到一○%了,這些具備競爭力的企業,就愈來愈不依賴日本,而採行全球化的體制。問:例如豐田、佳能這樣的企業?
答:以企業來說,零件產業比較多,例如ALPS、Omron、村田等,即使成品組裝廠,像三洋、Sharp、Konica Minolta都靠零件賺錢,例如數位相機的鏡頭組、關鍵模組等,新力的零件部門也很強。
問:過去十年這些企業愈來愈強的原因是什麼?
答:因為日本政府都沒管他們死活的關係吧。這些企業靠著自己的力量,裁員、整編事業、到最適合的地方投資設廠,在市場上面對來自美國、歐洲、韓國、台灣愈來愈強的競爭。日本國內淘汰也激烈,這些競爭力強的企業讓體質弱的企業愈形瘠弱,三菱、馬自達等汽車業者就是如此。
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在國內競爭勝利,同時也在世界勝利。我很清楚這種企業,他們不管銀行如何、政治如何,憑藉自己的力量,想辦法在全球存活,例如佳能社長御手洗富士夫、理光社長櫻井正光、豐田社長張富士夫、夏普社長町田勝彥等,他們眼光不只在國內,而在全球,一天二十四小時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思考如何打勝仗。
問:日本媒體指出,日本景氣復甦的兩大關鍵是數位家電和中國,你認為如何?答:先就中國來說,中國有兩大貢獻,第一是日本的顧客。我在《中國,出租中》(《天下雜誌》出版)一書中,明確提到,中國不是日本的競爭對手,是我們的顧客。中國繁榮、強大、富裕後,會買更多日本的商品,所以中國是競爭對手的想法是錯誤的。如果中國能做的,日本就不要做,從中國買進來就好了。因為日本有太多中國做不了的東西,他們非得從日本買不可,例如工作機械、組裝機械、檢查機械、模具機器或者關鍵零組件等,我認為中國絕對不會做這些。
因為中國企業家有一種傾向,他們在賺大錢後,就買土地,變成土地開發商。中國人自古商業資本根深蒂固,對工業資本並不熟悉,所以企業成功後,一有錢,政府,特別是市長,就會要求企業家利用土地,蓋產業園區,土地價格一漲起來,短期間內就能輕鬆地賺大錢,這樣的機會在中國很多,日本以前也如此,泡沫經濟破滅後就少見了。
中國的企業經營者在變成有錢人之前,很認真經營企業,但一旦變成有錢人,就像二十年前的日本一樣,資金就流向土地,傾向躲避流汗刻苦的工作。台灣人以前也有,但現在有許多企業家,背負在中國大陸成功的使命,所以當下沒有這樣的傾向。
第二個影響是通貨膨脹。北京奧運之前,中國有很多國土開發的大型建設,他們急著從日本購買化學原材料、鋼鐵、建設機器、船隻
等,而且願意出比日本國內更高的價格買。現在中國國內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,也影響日本。五年前奄奄一息的日本產業,拜中國之賜,不但起死回生,而且中國高價購買,讓日本國內有通貨膨脹的傾向。
就這兩點,中國扮演強心針、麻藥、嗎啡的效果。
上個月,近三十年供給日本原油之一的東北大慶油田,宣布不再供給日本。以往中國靠著外銷石油賺外匯,現在可以靠其他出口來賺外匯,不需要賣石油了。另外一個原因是中國國內需要石油,不夠賣給日本了。
其次是數位家電。沒錯,能與網路共存的家電、機器快速的擴大市場,還將持續幾年,這是內需。中國的影響是外需。去年十月~十二月日本的GDP成長一.七%,換算成年利率成長七%,但看長期不會持續很久,理由是中國不見得能一直如此購買下去。同時現在日本數位家電如果變成價格競爭,營收成長,獲利卻不見得改善。
問:你說中國大陸不見得會持續這樣的購買,有什麼令人憂心的因素?
中國的泡沫
答:中國現在用低廉的勞動力賺進外匯,並且致力於都市基礎建設、交通、住宅等社會基礎建設。這方面的投資十分旺盛,如果膨脹太快,工業部門以及相關企業的借款迅速擴大,可能步上美國、北歐和日本的後塵,經歷一場泡沫經濟破滅的難局。中國企圖在北京奧運前完成許多基礎建設,主要集中在北京。如果其他的地方也投資過多基礎建設,在社會發展未能起步,實質經濟跟不上的情況,泡沫可能先破。實際上,工業區蓋好了,但外國企業卻沒有進來的地方愈來愈多,我的看法是,外國資金進來不如預期的多,泡沫經濟破滅可能在北京奧運之前。
現在中國最大的投資家是台灣。台灣總統大選後,如果採取限制態度的政權上台,中國的泡沫會提早破滅。
問:台灣企業今後要注意什麼?
答:對台灣企業來說,最大的煩惱不是中國政府,而是台灣政府。台灣政府對於到大陸投資的企業到底是什麼看法?覺得好還是不好,是希望不要去,還是可以去,稅繳回台灣就好,如果這樣,台灣就業問題怎麼辦?台灣政府有沒有振興其他產業的想法?
在一切都沒有清楚的藍圖下,台灣企業為了求生存,開始把主要戰場移往中國。現在,除了基礎建設、服務業或公家機構,沒有企業的主戰場在台灣。
我所知道的台灣企業都拚命想在大陸市場奪取主導權,如果在台灣是第一位,也想打進大陸的第一位;台灣第二位,到了大陸想做第一,很有野心。問題是台灣政府對於這些企業,有時候發言否定,有時肯定。台灣企業有時為了不讓台灣政府知道,透過香港、新加坡、越南進入大陸,過分顧慮政府反應。但這只是形式上,經營上面毫無顧慮,有點做得太過分。
最近我聽到一位台灣人士說,最令他擔心的是,台灣過度以做生意的心態,把自己的同胞只看成市場,這樣的態度將造成對台灣或台灣人的反彈。他希望雙方政府、財界人士能坐下來會談,規定好在大陸經商的規則。因為大陸出現兩種台灣企業,一種是紳士做法,一些則是什麼都來,我行我素。
現在的台灣政府常說如果持續現況,生殺大權會操縱在大陸手裡。我覺得是相反,應該是台灣掌握生殺大權的權限。
如果台灣企業從大陸撤退,全世界都會陷入恐慌,現在因為台灣企業安心地經商,有些人和台灣合作、或在台灣人之後、或借用台灣力量進軍大陸。台灣如果撤退,不只是中國,全世界都會陷入恐慌。
台灣有很大的談判力量,但是不是政治性的,而是經濟性的。如果政治家想利用,全世界對台灣的評價會降低。這次總統大選,我認為這一點應該成為議論的焦點。下一次總統大選,也就是五年之後,北京奧運結束,恐怕中國已經成長到不需要台灣的規模了。現在,對大陸來說,台灣還有相當分量。五年之後,也就是二○○八年,依照我的計算,人民幣會升值,大陸GDP會超過日本,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。屆時,不管台灣怎麼想,中國大陸不需要台灣也能繼續發展,像台灣的地域國家,中國國內可能出現十個。
所以下一次台灣總統大選,沒有什麼餘地討論和中國保持什麼樣的關係。中國將成長到忽視台灣也能發展的規模。台灣對大陸的影響力現在可說達到高峰,所以這次總統大選,台灣全體國民好好交換意見,討論該如何與有可能成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的大陸交往。
問:你的建議是?
答:雙方一定要開始會談。我從十年前就說了,台灣總統當選後,馬上去中國,親眼看看現場。可惜的是,每次都強調一個中國的前提,一邊一國,所以才沒辦法實現會談。
應該把這些都放在一邊,先親眼看看中國大陸的現況。重點是不要有前提的訪問。這二十年,就是因為太講究前提完全沒有進展,我認為講前提是與時代脫節的,不論是一個中國,或者一邊一國,或者台灣獨立都沒有關係。
如果窺探台灣人的心底,大家都明白忽視中國,連國家運作都行不通。例如,一項對台灣的大學畢業生調查顯示,一半以上的人畢業後希望在大陸就業,為什麼?只有兩個理由,第一,大陸有較多的機會;第二,大陸經驗對自己有用,不是討論喜不喜歡或者正不正確。意識型態的人常把討論內容以是否正確來評論,歷史是過去的遺物,有價值在。
但就中國來說,一九九八年朱鎔基上台,中國改變了,中國變成資本主義、地方分權,已經不是中央集權的國家了,自治權下放,統治機構變化,才有今日的繁榮。
雖然之前鄧小平提倡一國兩制度,但我認為中國不是一國兩制度,台灣、中國雖然是兩個國家,但用同一個制度,那就是資本主義。如果說那個比較純粹,我覺得台灣有比較強的社會主義色彩,比方說保護比較弱的產業,中國比較純粹的資本主義。
我認為應該把過去都先放在一邊,台灣的領導人應該去看看中國現況,因為聽說和實際去看看有很大的差異。
同時,先去看青島、大連、上海、廈門、廣州、東莞,看完後才坐下來談,不要立刻直往北京。先看看台灣在大陸如何活躍,會引以為傲。台灣企業在美國、歐洲、日本沒有成功,台灣經驗可說在大陸開花結果。
到北京會談時,不應陷入「你們不夠民主,我們才是真正的民主主義等」膚淺的意識型態的議論。依我來看,中國的市長雖然不是民選,但具有合理性,理由是他們如果連續兩年沒有達成七%的經濟成長,就必須下台。雖然他們被派任上台,但你可看到民眾滿意的反應。台灣雖然採取民選,很多人對政治領袖並不滿意,大陸不能自己選出領袖,但他們對於每一年都提高生活水平的政治領袖心懷尊敬。
兩岸該怎麼談?
問:如果展開會談,你預測二○○八年兩岸會如何發展?
答:我想怎麼發展都無所謂了,英文說法就是irrelevent,那時台灣要怎麼辦,不會成為議題,中國完全會忽視台灣。
以溫家寶的提案,台灣可以有憲法、軍隊、貨幣,然後兩岸統一。我在美國加州大學教地域國家論,理論上擁有這三者的就是國家,也就是說,溫家寶的提案是台灣可以是國家,但必須在一個中國的概念之下。
如此,要求大陸承認台灣是國家的說法本身存在矛盾。如果是我,就接受這個提案,接受之後,台灣會失去什麼?我認為失去的很少,得到的很多。例如直航,台灣會在大陸愈來愈成功,稅金也能回饋台灣,台灣就像歐洲中的英國一樣。我認為台灣會變成香港四到五倍的經濟圈。在我所說的中華聯邦(CommonwealthOf China)的概念中,台灣的分量很大。對於這點,沒有值得憂慮的。問:對兩岸領導人在經濟和政治上的評價如何?
答:我覺得台灣領導人在經濟上表現弱,也因此台灣財界和領導者之間關係欠佳。胡錦濤政權在經濟也不強。
實際上中國的經濟,在省長和市長這一層很強,這一階層的領導人不斷學習,經濟概念很強。
天下雜誌294期 2004/3/1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