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December 17, 2009

轉寄: 慈悲與溺愛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感謝好友分享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姜禮燈(LD Jiang)
         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          『擁有時,要記得曾經沒有 』
          『沒有時,別忘記曾經擁有』



 文╱洪寬可(摘錄自「心靈指北針」)
 
一個人用沒有智慧的慈悲去做事,
只能說是一種小慈悲、方便慈悲,
而不是一種含有智慧的「究竟慈悲」。
 
有一個縣官,是一位非常好的父母官,平時非常注意民間的疾苦,也非常照顧當地的老百姓,很有學識,也很有修養。
 
有一天,他在路上出巡的時候,他的車隊被一個醉漢攔下來。
 
原來這個人已經喝醉了,他看到縣太爺的隊伍,刻意的攔下來,指著縣太爺破口大罵,而且罵得非常的難聽,當場就被左右的捕頭給抓了起來。
 
縣太爺就問左右的人:「這個人是誰?」
 
旁邊的人就回答:「這個人經常在地方鬧事,他叫做王某某。」
 
縣太爺因為生性慈悲,又有涵養,就告訴左右的人,他己經喝醉了,不要跟他計較,就放走這位醉漢。
 
大約過了三年,縣太爺承辦一個案子,有一個兇殺案的兇手被抓到了,要升堂判刑。當縣太爺升堂的時候,看到階梯下面的死囚犯,竟然就是三年前的那個醉漢,狀子上面的名字也沒有錯。
 
這時候,這位原來很慈悲的縣太爺,不禁感概的對左右的人講了一句話:
 
「如果當年我要你們把他抓起來,給他一點教訓,讓他坐一坐牢,改變他的心性,或許他就不會有今天了。」
 
這個縣太爺因此而有一點點自責,他感覺他當時的慈悲到底是對?還是錯呢?
 
篤信佛教的縣太爺也因為這件事才瞭解到,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除了講「慈悲」之外,還要講「智慧」。
 
原來,一個人用沒有智慧的慈悲去做事,這種慈悲還不是大慈大悲,只能說是一種小慈悲、「方便慈悲」,而不是「究竟慈悲」。
 
智慧的慈悲
 
其實,在我們現代的生活中,也有很多這麼樣的案例 ───
 
因為個人的一種善念、慈悲心,
反而縱容了一個人,讓他走向毀滅的道路。
 
我記得有一篇文章,報導美國有一位殺人犯,當他要執行死刑的時候,他要求庭上能夠讓他見他的母親。既然要被執行死刑,當局就安排他的母親來跟他見面,因為這是一個很合理的要求。
 
當這位死囚犯見到他媽媽的時候,他跟他的媽媽做了一個要求,他說他希望再吃一次媽媽的奶,媽媽也勉強答應了他的要求。
 
沒想到這位死囚犯竟然狠狠的咬了他媽媽的奶,然後跟他媽媽說:
 
「我今天這一切的錯誤,固然是自己要負責,如果當初您狠狠的打我、罵我、教養我,或許我就不會有今天了。」
 
當然,為人子女者不能去責怪自己的父母。不過為人父母者,是不是應該多多的留意一下自己呢?
 
像這樣的慈悲、溺愛、小善,在我們日常當中,每一個都能做得到的。但是,如果能再加一點點智慧,或許我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、做法,就會有所不同。
 
所以,一個人的慈悲,必須有涵藏著智慧,這樣有智慧的慈悲,才叫做「真慈悲」啊!
 
反過來講,如果一個人看起來很有智慧,可是卻失去了慈悲,這種沒有慈悲的智慧,也不是真正的智慧。
 
真正的智慧,一定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礎上。
 
如果我們的智慧遠離了慈悲,甚至跟慈悲逆道而行。那我們的智慧就不是大智慧,也就不是真正的智慧了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