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April 12, 2011

轉寄:童萌養正(文╱金惟純)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感謝好友分享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看完作者的分析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真的教人捏了一把冷汗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家庭教育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真的不可不慎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社會的現象是直接反應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家庭教育的水準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也就是家長的素質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我們責無旁貸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必須一肩挑起這個責任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如果我們真的希望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未來會更好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那就從現在開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多關心注意一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我們平時的言教與身教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讓明天會更好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姜禮燈(LD Jiang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   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成敗在用心,輸贏在細心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生活在開心,朋友在關心   
    


 文╱金惟純
最近聽了很多人的故事,聽到我恍然大悟,很值得大家分享。
說故事的人,多半都早已成家立業,有的兒女成群、有的事業有成,看起來都多采多姿。但我卻發現,他們的人生劇本,尤其是主戲和主角的「定裝」,卻早在童年就寫好了。而且「劇種」不脫下列幾類:
逃家:童年就覺得自己家不夠好,外面的世界更有意思,一直想往外跑,因此即使自己成家後、或加入任何組織,都忍不住繼續想逃。
主持正義:覺得父親對母親不好,或母親對父親不好,忍不住想站出來「主持正義」,成年後仍然四處主持自己的「正義」,好事和壞事都因此而來。
不被愛:小時候感受不到父母的愛,長大後也覺得配偶、兒女、親朋好友都不愛自己。
不公平:小時候自認沒有被公平對待,一輩子都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公平,非常在意「公平」這兩個字。
抱怨:小時候覺得自己命不好,別人命比較好,因此一輩子都嫌自己命不好。 以上舉例比較偏負面,正面的劇本大家可以類推。但總而言之,劇種類型並不多,表面上五花八門,追根究柢,不過就幾類。
這些故事,我聽到冷汗直冒,因為在別人的故事裡聽到了自己的一生,看到了自己個性和習性的來由,有如按圖索驥,簡直神準。由此想起中國傳統教育裡的「童萌養正」四個字,再也揮之不去。
原來我們在童萌時期(大約三歲開始)心中的念頭,竟是如此強大,強大到足以影響一輩子,而當事人卻渾然不覺。最重要的,不是我們童年發生了「什麼事」,而是我們當時「怎麼想」。
童萌時期,正是孩子脫離全然「用心」在活,開始練習「用腦」看世界的階段。通常孩子快樂時是不「想」的,不快樂才開始「想」,而且「想」和「感受」合一,特別有力量,「想」了幾次後,就變成真的了。如果把「想」說了出來,受到打壓,通常會「地下化」,進入深層意識,人生劇本於焉成形。
有了這樣的省思,再看到當今教育對「童萌養正」如此的無意識,對諸多現代人生的悲劇,深覺因果了然。
還好,根據我個人的經驗,「童萌養正」這一課是可以補的。對自己,可以先不忙著賣力演出,停下來想想自己的「人生劇本」究竟是怎麼寫的,回到源頭處,修修劇本再出發。對下一代,可以用陪伴和提醒,幫他們找到煩惱來源的「念頭」。「念頭」有一樣好處:如果你清楚看到它,把它和清明的感受連結,它就自動「正」了。



 

No comments: